国学大讲堂 |第4期:《大学》——“如琢如磨”者,自修也;
发表时间:2022-05-19作者: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阅读:7141次

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,儒家以仁爱精神追求在现实世界的成功,并从十分接地气的角度阐释对世间人事物的认知,其中《大学》这部经典就是很好的代表。《大学》全文文辞简约,内涵深刻,影响深远。

《大学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。原载自《五经》中的《礼记》,后被朱熹选入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影响中国几百年。用朱熹的评语,《大学》是儒家的“入德之门”。

名誉校长萧永瑞女士通过讲授儒家经典《大学》,结合着现在高校对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,更好得诠释了古今《大学》的教育意义。

本期跟随名誉校长萧永瑞女士继续研读《大学》,上一回讲到『曾子曰:「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」』,一直到『故君子必诚其意』。本期内容就举经书里面的话来作证据,证明这句话是有根据的。

诗云:「瞻彼淇[qí]澳[yù],菉[lù]竹猗[yī]猗[yī]。有斐[fěi]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[sè]兮僴[xiàn]兮,赫[hè]兮喧[xuān]兮。有斐[fěi]君子,终不可諠[xuān]兮。」。

这首诗来自《诗经》里的《国风》。大家所看的《诗经》,前面就有各国的《国风》,这里列举的几句诗,是卫国的《卫风》。《卫风》里这一篇诗是赞美卫武公的道德,卫武公的道德在当时被一般人们尊敬,他诚心地爱民、宽厚待人,所以作了这一篇诗来称赞他。

"如琢如磨",是对自己说的,是内化自修的功夫。有了学问,还要在生命中、生活中行出来,所以时刻要省察自己: 性情偏不偏、意念正不正、行事善不善等等,务要条理分明,纯洁干净,如制作玉器一样细细打磨,一丝不苟。

《诗》云:“於戏!前王不忘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,此以没世不忘也。”《康诰》曰:“克明德。”《大甲》曰:“顾諟天之明命。”《帝典》曰:“克明峻德。”皆自明也。

《诗》就是《诗经》。本讲内容从引用《诗经》开始,“於戏”是叹词。“前王”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位贤明的君主。“前王不忘”告诉我们不要忘记两位贤明君主在世的时候,给整个世间带来的美好。应该缅怀和学习历史当中优秀的人和事,让我们活得光明坦荡。

 为了说明以上内容,《大学》继续引经据典,用了《尚书》中三个篇章的内容。第一个,《康诰》曰:“克明德。”第二个,《大甲》曰:“顾天之明命。”第三个,《帝典》曰:“克明峻德。”以上三位贤明的君主(周成王、太甲帝),都能够把焦点放在“明明德”上,所以他们治理的社会都是安居乐业,长治久安的美好状态。


本期学习《大学》开启了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,学习经典,就是要我们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。今日的大学生,更多的是具备了自然科学知识,这些知识更多的是“术”的层面,即“技术”,只能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用,缺少了文化的修养。

希望各院系学生,能通过中华经典的学习,重新构建大家有文化主体性的思维方式、价值观体系,以及大家的生活方式,最终提升人生境界。




Copyright © 2020 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所有 鄂ICP备2021006896号-2

关闭
0712-2323777

QQ:800119666